卷 14, 编号 4 (2024)
- 年: 2024
- ##submission.datePublished##: 19.10.2024
- 文章: 14
- URL: https://rps-journal.ru/jour/issue/view/62
- DOI: https://doi.org/10.17816/psaic.20244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二十二年儿童创伤性脾破裂保守治疗经验总结
摘要
背景。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和验证的保守治疗方法使得能够避免脾切除术,后者会导致术后脾切除综合征,表现为免疫缺陷和血液学异常。本文总结了对创伤性脾破裂保守治疗的22年经验,强调保留器官及减少手术干预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总结对儿童创伤性脾破裂的22年治疗经验。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时间跨度为2002年3月至2024年3月,研究地点为Ivano-Matreninsky Children’s Clinical Hospital (Irkutsk)。分析了95例儿童脾破裂患者的病历,其中83例(87.4%)接受了保守治疗,12例(12.6%)接受了手术治疗。患者年龄范围为8至14岁,男性数量是女性的3.3倍(73例对22例)。根据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 = 62,65.3%)为早期治疗阶段(2002年3月-2012年8月);主要组(n = 33,34.7%)为晚期治疗阶段(2012年9月-2024年3月)。所有患者的脾损伤相关并发症在出院后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5年。
结果。在95名患者中,2例(2.1%)接受了脾修补术,3例(3.1%)接受了脾镜检查,7例(7.4%)进行了脾切除术。手术患者需要接受长达10至16天的联合抗菌治疗。脾切除术后,患者需接种疫苗预防感染。通过判别分析发现,以下因素是影响选择手术治疗的主要因素:低收缩压 [95 (70;118) mmHg](p = 0.002);心动过速 [心率105 (100;120) 次/分](p = 0.019);高阿尔戈夫休克指数 [1.1 (0.9; 1.57)](p = 0.001);入院时血容量减少 [13% ± 6.3](p = 0.001);最大失血等级 (2 [1; 3])(p = 0.001)。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2至14天,而主要组为7至9天(p = 0.001)。最近10年,脾破裂的手术率下降了2.6倍(从16.1%降至6.1%)。脾切除术后,71.4%(n = 5)的患者在术后3至6天出现血小板增多,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内出现ESR升高(25 (23; 39) mm/h)。远期结果显示,57.1%的脾切除患者易患感染性疾病,而保守治疗患者未发现脾功能低下症状。
结论。保守治疗儿童创伤性脾破裂安全且临床有效。在93.9%的病例中,可选择非手术管理。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在儿童创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中积极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强调对患者状况的个体化监测与管理。



早产新生儿腹股沟疝治疗结果
摘要
背景。早产新生儿的相关问题正逐渐成为小儿外科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腹股沟疝是该人群中常见的病理状况之一。然而,目前俄罗斯及国际上尚未制定统一且安全的管理方案。
研究目的。评估早期与延迟手术策略在计划性疝修补术治疗早产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涵盖2012年至2021年期间的82例早产儿患者。患者分为两组: 58例(70.7%)在早期护理阶段接受手术,24例(29.3%)在达到胎龄后50周时接受手术。
结果。第一组患儿的体重和胎龄显著低于第二组,分别为 941.6 ± 463.5 g 和 38.6 ± 3.1 周, 而第二组为 1458.8 ± 798.6 g 和 54.9 ± 10.8 周,显著性水平分别为 p = 0.0004 和 p = 0.0001。 延迟疝修补术的操作时间明显较短。第一组手术时间为 59.2 ± 23.7 分钟,第二组为 32.1 ± 18.1 分钟,p = 0.0001。在比较两组的术中并发症时,未发现显著差异。在第一组中,术后期间有 5例患儿(8.6%) 出现氧依赖,第二组中仅 1例患儿(4.2%),p = 0.6656。第二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第一组。第一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29.7 ± 31.2 天,而第二组为 1.6 ± 2.1 天,p = 0.0023。
结论。达到胎龄后50周时对早产新生儿腹股沟疝进行手术治疗,比早期护理阶段的干预在技术上更为简单,能够降低术中并发症、术后呼吸功能障碍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针对学龄前及早期学龄期脑瘫儿童马蹄足畸形的手术治疗算法
摘要
背景。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疾病,其中马蹄足畸形最为常见。12–7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然而,现有的手术方法在 6.7–41.0% 的病例中会出现矫正效果丧失、复发或反向畸形的并发症。
研究目的。确定适用于学龄前及早期学龄期脑瘫儿童的最佳手术治疗算法。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 102名3–10岁 的脑瘫儿童进行了临床研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两组: 第一组(3–6岁),第二组(7–10岁)。观察期为 2014年至2023年。主要诊断指标为马蹄足畸形,采用 GMFCS、Ashworth 和 Boyd-Graham量表 进行评估。足畸形的严重程度采用专利方法评估(俄罗斯专利号№ 2712951):I级:需要 5–7公斤力/平方厘米 将足背屈至90°;II级:需要 8–10公斤力/平方厘米;III级:需要 10公斤力/平方厘米以上。手术方法包括:选择性腓肠肌切断术(63.7%,俄罗斯专利号№ 2332180),部分跟腱切断术(36.3%,俄罗斯专利号№ 2819283)。
结果。102名患者中,59名(57.8%) 为痉挛型双瘫,43名(42.2%) 为偏瘫。I级畸形:29例;II级畸形:36例;III级畸形:37例。选择性腓肠肌切断术分别应用于 37例(第一组) 和 28例(第二组) 患者。部分跟腱切断术分别应用于 18例(第一组) 和 19例(第二组) 患者。分布情况:I级和II级畸形:63.7%的患者接受选择性腓肠肌切断术;III级畸形:36.3%的患者接受部分跟腱切断术。 手术治疗的总体满意率为 95.1%。
结论。该手术治疗算法适用于 3–10岁、具有独立行走能力的脑瘫儿童。对于 I级和II级马蹄足畸形,推荐 选择性腓肠肌切断术;对于 III级畸形,推荐 部分跟腱切断术。



先天性肾积水中梗阻原因与胎儿肾盂扩张动态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
背景。尽管现代医学已普及产前和产后超声筛查,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先天性肾积水病例在 学龄前及更大年龄阶段被诊断出。这表明,不同患者的肾积水形成和进展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研究 梗阻原因 与 肾盂扩张速度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确定不同梗阻原因下 胎儿和婴儿肾盂尺寸动态变化 的特点。
材料与方法。样本数据:134例 产前超声检查记录;74例 术前(产后)超声检查记录;数据来自因 不同原因的先天性肾积水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统计分析:使用 Wilcoxon检验 评估研究变量的统计学显著性;使用 皮尔逊相关系数 进行回归分析;根据 Chaddock量表 评估相关性强度。
结果。在 20.5至32.5孕周 范围内,不同梗阻原因导致的 胎儿肾盂扩张速度 如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肾盂每周扩张 0.6毫米;输尿管血管冲突:肾盂每周扩张 0.35毫米;胚胎期粘连:肾盂每周扩张 0.2毫米;输尿管高位起源:肾盂每周扩张 0.22毫米。
结论。诊断概率差异:在第二和第三次产前筛查期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粘连 或 输尿管高位起源 引起的 肾盂扩张(肾盂积水) 的诊断概率显著低于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或 输尿管血管冲突。 动态推测:根据胎儿肾盂系统的扩张速度和尺寸,可以推测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的具体原因;初步预测新生儿出生时的肾盂尺寸。临床建议:如果预期高程度的肾积水,建议选择具备 新生儿穿刺肾造口术 能力的分娩机构,以便及时干预。



Case reports
儿童原发性获得性隐睾的发现:临床观察系列
摘要
背景。“原发性获得性隐睾”通常指的是男孩先前记录为正常下降至阴囊的睾丸,后来在阴囊中消失的情况。
研究目的。基于大数据(big data)分析,揭示正常位置睾丸自发迁移回腹股沟区域的可能性。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 2018年至2022年 期间在斯塔夫罗波尔市儿童城市门诊部接受观察的 42,749名0至18岁男孩 的电子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被诊断为“隐睾”。
结果。在 2018年至2022年 间,共有 158名 被诊断为“隐睾”的患者在儿童外科医生、儿童泌尿科医生-男科医生及儿童内分泌科医生的监督下接受观察。通过分析发现,其中有 14例(8.8%) 患者的睾丸曾被记录为正常下降至阴囊。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儿童的成长,睾丸可能会从阴囊自发迁移至腹股沟区域。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多中心研究,以深入探索这一现象。



胸骨BCG骨炎儿童病例:临床观察系列
摘要
背景。自1921年以来,BCG疫苗作为抗结核免疫的重要手段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然而,这种疫苗的使用存在引发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其中 BCG骨炎 是一种罕见但极具威胁性的并发症。据观察,胸骨是该病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之一。
研究目的。提高医学界对 BCG骨炎 这种罕见但严重疾病的认识和了解。该文章对多学科医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时并非直接寻求外科医生的帮助。
材料与方法。2009年至2023年间,在伊尔库茨克儿童地区临床医院外科二科共治疗 8例胸骨BCG骨炎病例,占所有BCG骨炎病例的 29.63%。患者特征性别: 6名男性,2名女性;平均年龄: 9.12个月(范围为5至14个月)。术前诊断主要方法:多排螺旋CT(MSCT)胸部检查;软组织超声检查(补充诊断)。在手术前,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表现为胸前壁瘘管及广泛创面。
结果。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标准,在 8例患者中,7例 确诊为 BCG骨炎。确诊方法:术后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1例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完全验证诊断。手术治疗方法:根治性清创术 为主要手术方式。术后管理:确诊为 BCG骨炎 后,患者被转至结核病防治中心接受特异性化疗。随访结果:未发现疾病复发。
结论。BCG骨炎 是抗结核疫苗接种中最罕见但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及时的 根治性手术治疗 和 特异性化疗 可在 100% 的病例中实现完全康复。



儿童支架相关尿石症:临床观察系列
摘要
在治疗儿童尿石症时,输尿管支架被用于解除输尿管梗阻,这种梗阻通常由上尿路迁移的结石引起。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支架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手术干预。然而,输尿管支架可能引发副作用或并发症,包括盐沉积形成结石(即支架钙化)。关于儿童泌尿外科中输尿管支架并发症的报道较少,这促使我们描述这些并发症的病例,包括支架移位、断裂及钙化。研究目的:总结儿童支架相关尿石症的治疗经验。临床病例 1:患者为 16岁女孩,因持续性耻骨上腹痛、尿频及排尿困难入院。既往史: 两个月前因尿石症导致肾绞痛接受输尿管支架置入术,随后取出支架(已严重钙化)。诊断: 检查发现膀胱内有结石。治疗: 实施膀胱镜检查及接触式激光碎石术,结石完全被粉碎。结果: 术后第5天患者出院。临床病例 2:患者为 16岁女孩,因计划性治疗尿石症入院,目标为处理右肾和右输尿管上段结石,伴输尿管支架置入史。既往史:4个月前: 接触式激光输尿管碎石术处理右输尿管下1/3的结石(已完全粉碎)及部分粉碎的右肾“鹿角型”结石,同时更换了输尿管支架。现状: 检查建议实施柔性输尿管镜检查及接触式激光碎石术。术中发现:支架远端严重钙化,移除尝试失败(支架近端固定)。在肾盂输尿管连接段检查时发现支架近端附有结石。接触式激光碎石过程中,输尿管支架发生断裂。治疗:通过柔性输尿管镜及激光碎石设备对右肾结石进行了处理,但无法移除支架近端部分。4周后: 实施第二次柔性输尿管镜检查及接触式激光碎石术,成功移除右肾的异物(支架残片)。术后第3天患者以满意状态出院。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这些潜在严重问题的成功解决方案的推荐尚不足。仅在国外资料中找到类似并发症的两个案例描述及解决途径。



儿童肿瘤外科中血管重建:大学医院肿瘤中心的临床观察
摘要
在儿童肿瘤学中,肿瘤常紧邻或累及主要血管,需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大多数手术无需进行血管切除或修复。在某些情况下,为确保肿瘤切除的彻底性,以改善患儿的预后,涉及的血管无法保留,这时需要进行血管重建。血管重建在儿童肿瘤外科中尚无统一方案,也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病例2020年至2024年 间,3名患者在我们的临床中接受了下腔静脉和肾静脉的重建:患者1: 9岁男孩,患 肾母细胞瘤,术后随访4年,下腔静脉血流正常;患者2: 4岁男孩,患 神经母细胞瘤,术后早期发生血栓形成;患者3: 10岁男孩,患 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2年,下腔静脉血流正常,移植肾功能良好。使用的植入材料:前两例采用 异种心包(牛心包);第三例采用 同种异体移植材料。通过上述临床病例,我们展示了不同血管重建和修复技术在儿童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潜力。这些方法为肿瘤外科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青少年盲肠穿孔由磁性球引起的病例报告
摘要
近年来,儿童吞食磁性异物的案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加。特别是吞食多个磁性球时,这些磁性球可能互相吸引并损伤胃肠道壁,造成严重后果。虽然磁性异物的吞食多见于6个月至4岁的儿童,但在青少年中较为少见。病例描述:一名 13岁男孩 因腹痛前往医院急诊科。病史: 入院前一天出现多次呕吐,但排便正常。以疑似急性阑尾炎收治入院。检查:临床检查及腹部超声排除急性阑尾炎; 腹部X线检查显示盲肠区域有多个高密度金属异物。进一步询问得知,患者在 2周前 吞下了几十个磁性球。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发现由回肠段和大网膜组成的炎性包块,与盲肠穹窿紧密贴附;分离包块后发现盲肠穹窿壁穿孔。手术治疗:转换为小切口开腹手术,通过右髂窝小切口进入腹腔;从穿孔处移除部分异物(18个磁性球),其余磁性球迁移至结肠;术中X线检查显示异物位于升结肠的单个团块;修补盲肠缺损并切除受影响的大网膜。术后管理:通过监测粪便及X线对磁性球迁移情况进行追踪;第3天的控制性X线检查显示磁性球停留在结肠肝曲区域;通过结肠镜检查移除剩余的15个磁性球。患儿康复,无后遗症。磁性异物可能发生在各年龄段儿童中。在儿童不明原因腹痛的诊断中,应询问家长及儿童是否接触过磁性物体,同时考虑腹部X线检查的应用。手术治疗策略包括腹腔镜和腔内内镜,具体取决于磁性异物的位置及腹腔内并发症的存在情况。



心血管并发症在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多系统炎症综合征中的表现:婴儿病例报告
摘要
多系统炎症综合征是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的一种极其严重的形式,其特征为系统性过度炎症反应, 并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在某些病例中,可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肌功能障碍、心肌缺血、休克、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炎及冠状动脉瘤。尽管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已下降,多系统炎症综合征仍是导致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病例描述本文报告了一例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 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在婴儿中的病例:入院原因: 长期双侧肺炎,检测显示 SARS-CoV-2免疫球蛋白G高滴度。临床表现:过度炎症反应,继发 心包炎 及 心肌功能障碍;进一步诊断为 冠状动脉炎 及 左冠状动脉瘤。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损伤标志物持续升高;阵发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扩张及瘤形成。治疗:持续性正性肌力支持;心脏苷类药物治疗;综合治疗及及时识别并发症。通过上述治疗,患儿最终获得良好预后。



HISTORICAL ARTICLE
俄罗斯首部儿科外科指南及其作者德米特里·叶戈罗维奇·戈罗霍夫
摘要
本文探讨了俄罗斯首部儿科外科指南的编撰背景及内容,同时介绍了其作者德米特里·叶戈罗维奇·戈罗霍夫(D.E. Gorokhov)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导言部分 概述了俄罗斯早期外科学、产科学及儿科学指南的编写历史,并简要介绍了国外最早的儿科外科指南。第一部分 详细解析了戈罗霍夫基于莫斯科索菲亚医院外科病房多年报告及其个人发表文章编撰的儿科外科指南内容。与现代按病种分类的指南不同,该书基于作者的临床经验,描述了在医疗机构中治疗和手术的病例。书中记录了大量精确详尽的临床案例,其细致程度在当今少见。引用了作者为指南三部分撰写的序言及医学刊物对该书的评价。第二部分 介绍了戈罗霍夫的个性特点、职业生涯及社会活动。引用了戈罗霍夫的侄孙维塔利·戈罗霍夫教授通过档案研究整理的资料,展示了他广泛的科学兴趣、成功结合实践与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教学贡献。戈罗霍夫是 215篇学术著作 的作者,其中 60篇专注于儿科外科,其他研究领域涵盖地方医学、妇科学、普通外科学及儿童死亡率控制。他在索菲亚医院讲授儿科外科课程,同时在莫斯科大学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担任讲师,并是多个医学委员会的成员,其中在 儿童死亡率控制委员会 的工作尤为卓越。戈罗霍夫的指南于 1910至1916年间 出版,现已成为文献珍品。2019年,该书以重印版形式重新出版,供更广泛的读者阅读。鉴于戈罗霍夫对“儿科外科”专业发展的重要贡献,俄罗斯儿科外科医师协会 发起募捐活动,用于在瓦甘科夫公墓修建纪念碑, 并于 2013年10月22日 的俄罗斯儿科外科医师大会期间揭幕。



PERSONAL
Svetlana A. Karavaeva周年庆



Andrey V. Pisklakov 60周年庆



纪念Evgeny S. Bocharnikov教授 (1942年11月25日–2024年9月27日)


